为改变单纯以成绩和升学率评价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现状,教育部今年将在全国启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根据近日发布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监测学科包括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和德育6门,监测结果将形成全国报告对外发布,但不与升学挂钩、不对学校和学生进行排队。
南都讯记者商西为改变单纯以成绩和升学率评价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现状,教育部今年将在全国启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根据近日发布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监测学科包括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和德育6门,监测结果将形成全国报告对外发布,但不与升学挂钩、不对学校和学生进行排队。
三年一个监测周期每年测两门
在今天上午召开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主任何秀超指出,中国长期以来缺乏准确反映义务教育质量状况的客观数据,单纯以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现象一直存在,因此亟需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准确掌握教育现状,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念。
何秀超表示,《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发布,标志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制度建立,这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方案》明确,监测目的是为政府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学校改进教育教学提供依据和参考,监测学科包括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德育6个领域,监测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四、八年级学生,每三年为一个监测周期,第一年度监测数学和体育,第二年度监测语文和艺术,第三年度监测科学和德育,测试时间在每年6月中旬。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董奇介绍,四、八年级大体是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基本在小学和初中中间阶段,是两个比较关键、分化比较突出的阶段,国外也往往在这个阶段监测,可以通过比较知道我国义务教育质量和国外相比的状况。
监测不仅有笔试,还有现场测试,笔试除学科测试卷外,还有学生、教师和校长都要参填的调查问卷,现场测试主要考察学生的运动能力、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监测不会对学校学生形成压力
何秀超表示,启动监测并非“一拍脑袋”,而是经过7年实践,目前已建立专门的监测机构、队伍、监测工具,并有全国范围内的试点经验,但此前报告一直没有对外公布。
今年是全面监测的启动年,将监测数学和体育,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区县、学校和学生样本,每省至少监测6个市县,每所小学和中学将分别抽取32名和64名学生。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答题表现,监测结果将划分为四个水平段,并形成基础数据报告、分省监测报告和国家监测报告,国家报告将对外公布。《方案》特别明确,监测结果不与升学挂钩、不对学校和学生进行排队。
监测会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董奇表示,监测报告相当于某省和全国义务教育的一个质量监督报告,也相当于一份体检报告,不会以学校或学生为单位进行分析,全国报告公布可能会让省里有压力,但学校和学生没有压力。
今后监测是否能代替中高考?对此何秀超给出否定答案。他指出,监测不以甄别和选拔学生为目的,与中高考等传统选拔性考试有根本区别,测试目的、实施方式、测查内容和结果使用均不同,质量监测不仅考查学生学科领域的知识和能力,也对影响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
监测内容(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
6个学科领域:
语文:语文基础、文本阅读、书面表达、识别与推论、整合与解释、评价与鉴赏,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习惯等。
数学: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知识的了解、理解和运用,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习惯等。
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知识的了解、理解和运用,科学问题的探究、解释、解决,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习惯等。
体育:身高、体重,视力、肺活量,力量、速度、耐力,兴趣与态度,健康、睡眠和锻炼习惯等状况。
艺术:艺术作品表现形式、民族艺术作品特点、中外艺术作品表达主题和请安的了解、理解,对民族艺术的兴趣、喜爱,以及艺术活动的参与等。
德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日常生活中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基本国情、地理常识、历史常识、安全常识、法律常识等的了解,对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相关影响因素:
包括学生因素(如学生情感态度、学习时间投入等)、家庭因素(如家庭经济状况等)、学校因素(如学校资源与条件、教师教学方式等)和区域因素(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教育管理等)。

稿件邮箱:csmes@126.com 投资合作:csmes010@126.com 大学生扶植:QQ 535915667 广告业务:QQ 130081156 本网热线:010-65616291 投诉专线:13522662065 |